close

  最後一次採訪、最後一次編前會、最後一次拼版……2013年12月31日,經歷了二手餐飲設備最後的5個小時,《新聞晚報》成為過去時。
  這是上海報業集團自成立以來,第一張休刊的報紙,它的化療飲食原則命運,引發公眾對傳統媒體生死存亡的探討。而就在這張報紙休刊的幾天前,一場關於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現狀的討論已經開始。
  2013年歲末,在由正知書院主辦的支票借款2013首屆傳播創新峰會上,數十位傳播界及企業界人士聚在一處,以“大時代,小時代——傳播劇變期的彷徨與應對”為主題,探討傳播趨勢。
  “2013年互聯網廣告投放規模已經超過了紙媒,全國40%的報刊亭已經不汽車借款存在了。”活動開始時,主持人王凱如是說。王凱所依據的,是一份由正知書院製作的2013年度傳播報告。
  在這樣一個時代,作為“瞭望者”的傳播業,正經歷著變革:傳統媒鼎曜餐飲製冰機體式微,新媒體突起,自媒體綻放,不斷衝擊甚至顛覆著傳播業的形態及思維,變革與守舊不斷拉鋸。
  說起傳統媒體式微,其表現之一,就是看紙質書、讀傳統報紙的人越來越少。更令人失落的是,“2013年,傳統媒體人的‘逃亡’規模很大,而且鮮有反向‘逃亡’的例子。”在《中國周刊》總編輯朱學東眼中,人才流向就是行業興衰的一個重要指標。
  紙媒在走下坡路,出路何在?《IT經理世界》的出版人黎爭認為,在恐慌之前,首先要明白,互聯網究竟如何顛覆了傳統媒體。他說:“第一,它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。原來只要做好內容,有發行就能換來廣告。現在,這個商業模式難以持續。第二,整個紙媒的運營管理體系被顛覆。大部分傳統媒體的管理水平還停留在1980年代,沒辦法跟現在的互聯網公司的管理體系比。”
  黎爭認為,面對現狀,傳統媒體的從業者需要有兩種變化,首先,心態要變化,用危機感替代恐懼感。面對互聯網的衝擊時,恐懼只會令人驚慌失措。他舉例說:“幾年前第一波APP衝擊的時候,很多媒體在做APP,但是多數是盲目的。”其次,要以用戶替代自我。“早期,紙媒從業者的生產體系是以自我的價值判斷為標準的,但互聯網卻逼迫媒體人必須以用戶需要的方式去創造內容,這個難度更大。”
  面對中國傳統媒體的危機,有人問道:“中國現在註冊的報紙有兩三千種,如果讓它們處於真正的‘市場’中,有多少還能存活下來?”
  問號之下,大家給出的答案是:無論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,內容永遠都是制勝的法寶。雖然紙媒不能再回到巔峰,但更多人表示,對於新聞本身來講,這仍是一個“最好的時代”。
  《商業價值》的發行人劉湘明說:“在過去,一篇文章發表後,你並不知道它是被人閱讀了,還是被直接扔到了廢紙簍。但現在有了新媒體手段,一切都可以量化了。我們的雜誌改版,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,看在移動客戶端上,什麼樣的文章被看得最多。”劉湘明認為,新媒體的出現,對傳統媒體的內容調整有幫助。
  博融文化投資總裁朱德付持同一觀點。作為一個曾經在傳統媒體工作多年的媒體人,他不無傷感:“我們這一代媒體人,曾經在大變革時代里盡自己的努力,改變了中國傳統媒體人的基本生態,使它有了榮譽。儘管現在沒有了,但這隻是一種告別,告別的是形式、是輝煌和光榮。仍要堅守的核心,是內容以及新聞使命。”  (原標題:傳統媒體被變革與守舊撕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qox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